蜻蜓

走马观花,不可蜻蜓点水支教ldquo


.9.30支教“大篷车”记事之一

我从乡村来,有过8年的乡村中学任教经历,一晃,走进县城已经26年了。在这26年里,我教过中师、初中、高中和中职学生,虽说他们多数依然是乡村孩子,但年龄偏大些,所以对乡村小孩的了解不深。这次乘县教体局乡村送教“大篷车”到草庙学校送教之机,与小学的孩子们深层接触,是想了解乡村美术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是否可以做些什么。

这是孩子们带着好奇、好感、信任、期待的眼神看我。

一、心有所虑

草庙学校的硬件设备和县城一样,专用的画室比城里还优越,黑板加白板联网,因二、三年级学生数不多,一个班20人左右,不拥挤,让教学有轻松感。但墙壁和黑板上贴满了幼稚的低年级16开儿童画,基本是上色的线描,形式单一;难怪校领导认为前几期美术送教老师没做出什么有特色成果,并寄希望于我。想到这,我不由得忧虑起来。原因包括:

01

教材问题。学校现有的是年人美版的通用教材,循环使用,内容相对比较全面,印刷质量也不错,但若按课程要求每周一课时是很难真正完成教学任务的。不是乡村学生能力不够,而是教材编写时追求完美,师生在40分钟内很难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02

工具材料问题。教材玩的是一课一变脸,乡村多为由爷爷奶奶照应留守儿童,也没有美术用品商店,学生无法备齐每课学习所需要的学具和材料。学生统一的16开美术作业本捆绑了学生的思维和手脚,创作活动难以展开。这样,每一课的教学只能由着教材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过。想单元化教出深度,做出点看得见的特色谈何容易?

03

社团活动问题。学校美术特色课程的开设一般利用的是社团和少年宫活动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但这儿缺的是美术教师,因此美术社团活动无法开展,加上规划上没有乡村少年宫,特色课程建设也就无法开展。

二、课堂印象

乡村孩子的单纯、热情、好奇和好学给我留下极的印象——比我们的中职生强多了。二年级课上,小孩子进门围着问长问短,又有人执意送上月饼一个,不要都不行——后来我定了规矩,看谁画面上的人画得最多、画得最热闹就奖励给谁,结果出来后还是送不掉,孩子懂事,就要老师吃;但二年级学生纪律不够好,想说就说,想下位就下位,要花费不少时间来组织教学,需要约法三章,通过口令提醒等方式帮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而三年级的孩子自制力较强。学生普遍在造型能力上较弱,二、三年级也只相当于县城里的一年级孩子,这大约和过去缺少美术训练有关,部分孩子依赖性较强,但可塑性也很大,改变起来不是很难。

三、资源分析01

学生资源。学生是最好的资源,好奇、好学是基础,两个班40左右的学生,除一个特殊情况外,其他学生都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02

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农村的树叶、根棍、树根、秸秆、泥巴、废旧物品等自然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有选择地用于创作材料。

03

学校资源。就地取材,学校追求“尚美”,并愿给教学活动支持。植物园、特色养殖、农耕展馆等硬件设施现场感强,可以用于写生和手工制作。白板联网与空旷的美术室便于观摩、欣赏、展示。

04

教材资源。每个年级都有足够的美术教材供循环使用,即使有的课程与乡村学校不对口,但可以改为欣赏课,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生眼界。

05

教师资源。我当然是资源之一。草庙学校里有肥东师范毕业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可以培养成教学助手,在社团活动中按照我的布置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06

社会资源。信息化时代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网络丰富的美术课改成果资源可以为我借鉴,学以致用。

四、初步构想01

活用教材。相信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将教材里的部分内容改为欣赏课,走马观花,了解技法,开阔眼界,节省时间做适当的单元化课程,提高学习深度和创作效果。另一方面做好材料与工具准备,将有关课程进行综合,并将作业分类整理,提炼出主题鲜明、具有形式美感的进行组装展示,提高学生作品创作的可行性和可观度。

02

大画游戏。把低年级学生现有稚拙、质朴的艺术造型放大、上色,并用不同形式(如版画、剪贴等)来表现,与世界美术大师的意象表达对接,表现学生纯真、美好的内心世界。

这些艺术大师用尽一生回到童年

学生作业与世界最伟大的绘画怪杰让·杜布菲作品比较

03现场写生。指导高年级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学校特色园区、展馆进行现场线描写生,提高观察、表现能力,还可并将写生作品改为装饰画,也可利用木棍、废纸板等制作成手工模型,展示学校特色办学风采。04

课程拓展。开设泥工、玉脂版画、树叶雕刻、剪纸、小型根雕(找点树根来集体创作)等课程。发挥乡村取之便捷的廉价材料优势进行创意制作,提高学生想象、创造能力。

五、小结

走进十月了,国庆假后剩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教学课时少、时间仓促,每周想利用40分钟时间做出点名堂很难。所有计划都有征求学校意见,并希望达到他们的支持,若能安排教学助手,利用课余社团活动时间帮助学生创作那就更好了。希望走好每一步,愿景变现。

学生作品赏析

第一节课,想摸摸学生的底子。见二、三年级学生画的都是建筑线描,想知道学生人物造型能力如何。眼见国庆、中秋双节小长假到了,就提议学生到自己的作品里去旅游,学生很愿意,我做了简要的人物造型指导后,学生的创作很是投入。

二年级的小女孩可能认为自己画的人物和老师的不一样,觉得不好意思,不愿意给我看。但这画得多可爱啊!有动作、有细节,又有装饰,美美的。所以我常和孩子提出四个不一样“不要和老师的一样、不要和书本的一样、不要和同学的一样、不要和自己画过的一样”;还提出“最丑的也就是最美的”“自己画的最美”,孩子的审美意识和鉴别习惯还需要培养。

画了两排“火柴人”,足够多的,要他想象这些人在哪儿、干什么?结果小男孩画出了境界——升旗仪式。看似简单的“火柴人”升值了!在这种情境下,你还觉得“火柴人”简单吗?不简单!

原来画的建筑物很小,画面显得空荡荡的。那么,它的周围还有什么呢?启发引导一下,孩子充分调动了记忆与联想,画面顿时热闹起来,构图也饱满了。在电影、电视、电脑、手机和书本上见得多了,谁说乡村小孩没有想象力(曾有教师如此说)?

小孩不听话也没啥不好。这小孩不愿在原画的建筑上继续,而要另起炉灶重新画,那就随她吧。滑滑梯、荡秋千、摩天轮,这些都是小孩最喜欢玩的游戏,所以她提前过的这个节日开心啊!

这孩子的人物基本是临摹的,小鸟也是按我的要求画的,但做事很认真、很耐心,你看她的颜色涂得多细心,红、橙、蓝、绿在对比中多漂亮。二年级的孩子做事就这么严谨细致,长大了一定是个负责的人,可担当重任。

一口气画了三四幅,有多格漫画的感觉,这孩子一定是看过漫画书,胸有成竹,学以致用了。小孩的头脑里你根本不知道装了些什么,那就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小手,任其发挥吧。看,快乐得流泪,好夸张!

尹少淳先生说:儿童爱画其所思,而非所见。这一幅一看就是个男孩画的,构图饱满富有张力和冲击力,锯齿般的牙齿与舞刀弄枪显得有些违和,这些是男童所爱,大眼睛和硕大的脸盘色彩分明,被得到有效突出,可笑的是两腿之间的“小鸡鸡”那样夸张,表达了对性别的朦胧觉醒。

这显然是一个特别爱美又善于观察的的小女孩。你看女孩那S形波浪般柔软的小辫子多可爱,头顶上不是爱心就是皇冠,手里的小灯笼画得很细致,看来在家里一定是乖宠的宝宝。注意到脚下的高跟鞋了吗?丰富的细节透出孩子与众不同于的灵气。赏画如见人,爷爷想抱抱这小娃儿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tinga.com/mgdl/65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