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已去,江湖不


本文来源:凤凰网(ID:ifng-nws)摘编整理相关报道

金庸本名查良镛,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宁,年移居香港,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与黄霑、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称的字首,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今天,特选摘一篇稿件,以为纪念。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昨晚,一个突发消息,让神州同悲: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逝世,享年94岁。

广陵散,从此绝矣!

在多少武侠迷里,金庸已经成为了独孤求败大侠,是永远不会老去的,更别说死亡。

可惜,一切的神话都是骗人的,金庸还是驾鹤西去了。

唯一可以告慰的是,金庸走了,但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乔峰、韦小宝等,永远不会走......

说起来,金庸还是中国自媒体人的鼻祖,是第一批用写作的稿费,体面养活自己的人。

年2月的一个夜晚,冷冬还未过,暖春亦未到。一个男人刚完成了他小说的开头,还缺一个笔名。交稿时间快到了,他突然灵光一闪,把他姓名最后一个字“镛”一分为二,是为金庸。

自此,世人大多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让世人记住金庸的,更多是他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10几部武侠小说,还有自媒体大号——《明报》。

话说,同一些自媒体大号一样,《明报》初创时,也走过一段弯路。刚开始,明报的头条,污就一个字。作为自媒体人,为了流量,金庸拼了,必须拼,不拼就破产了。

幸好《神雕侠侣》大火,自此金庸笔下那些成年人的童话,一篇篇在他的自媒体大号《明报》上连载,一时华人世界洛阳纸贵,也带火了全庸、太庸等拼多多式的伪作。

明报的流量一下子浩浩荡荡,金庸于是走上来左手武侠、右手社论的康庄大道。在《明报》这个自媒体大号上,金庸讲很多敢讲真话的侠气,留下了不畏强权的风骨。

于是,他成了一些人的墓中鼎。有人放出话来: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有段时间,金庸甚至列入了暗杀名单。

一个敢发声的媒体人,是社会良知的体现,尤其是对于最近出现疫苗问题、性侵事件的社会来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发声,讲真话也是一种侠。

历史上,文人当皇上的御用文人或帮闲,才能养活自己。金庸是第一批真正靠自己的笔,利用市场经济养活自己的人。正因如此,他才有自由的心灵,飞翔的想象力,纵横的才思,敢担道义的铁肩膀。

敢想、敢说,成就了金庸,也成就了那个时代。金庸,就是香港那个大时代的东方明珠。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会好奇,金庸到底跟他笔下的哪个人物比较像。是机灵圆滑的韦小宝?老实憨厚的郭靖?还是优柔寡断的张无忌?

金庸自己说了“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的确,在金刚怒目的社论后面,金庸和段誉一样,是温和的,也是佛系的。

金庸心向佛学,源于年10月。当时金庸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

金庸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他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让儿子亲自解释这个疑问。

“人之生死”这个疑问,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于是,金庸后来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又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

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回来。正因为丧子之痛这个缘,金庸与佛法结缘缘,也正是这样的结缘,他早已完成了看破生死,自我解脱。

是的,金庸已经走了。但我们不必过于悲伤。在佛学里,生与死是同一件事。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前往另一个去处,如是而已。

对于深研佛学的金庸来说,此间的生命,不过是无穷无尽轮回中的一段历程。他的往生,不过是搬了一个新家,这更像是一种重生。

儿女情长今犹在,江湖侠骨已无多。

这个十月,我们失去了太多名人。昨天是李咏,今天是金庸、王光英。

虽然他们领域不同,重量级也不同,但对于沉迷于红尘三丈、不断焦虑的我们来说,也带来来一种启示: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其实,你的这些烦恼,在生死面前,全都不是事儿。

哲学家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是啊,到了我们这个年龄,该开始做做减法来:在永恒的生死面前,人生其实还有什么坎过不去,有什么事值得计较,有什么钱,非花不可或者舍不得花呢?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延伸阅读:金庸逝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是官话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会好奇,金庸到底跟他笔下的哪个人物比较像。是机灵圆滑的韦小宝?老实憨厚的郭靖?还是优柔寡断的张无忌?

虽然因创作出许多豪气万丈的大侠形象而被称为“查大侠”,但是金庸却觉得这个称谓实在过誉:“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电视剧版段誉和王语嫣

倪匡曾经评价“段誉有绝顶武功,朱蛤神功好象没有怎么用过,六脉神剑要紧时用不出,斗酒时却大派用场,凌波微步要来作逃命之用,倒十分实在。”在性格上,段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被爹娘取小名为“痴儿”。由此看来,段誉的这些特征倒是与金庸有些相似。

生为“痴儿”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在浙江海宁,祖上是名门望族,不但善于经商,而且出了很多学识渊博的后人。

虽然在查良镛出生时家道已经有些衰落,但依然有良田三千亩。男孩子都淘气,但他不同。家里藏书多,他便整天泡在藏书堆里,读得废寝忘食。父亲怕他读出毛病,便想方设法让他出去玩。

有一次,父亲拖他出去放风筝,放着放着,一回头,查良镛不见了。

父亲急得不行:“怕被别人拐走了。”找了半天没找着,回家一看:“这小子正泡在书房看书呢。”

在读书这方面,查良镛也可算是个“痴儿”。但他虽爱书成痴却并不呆板,相反,他还颇有做生意的天赋。其实要论他真正的处女作,并不是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而是一本叫做《给初中投考者》的试题精编,由查良镛和其他两位同学根据所考的内容自己出题编写。这本试题精编类书籍畅销几省,赚到的第一桶金就足够把他供到大学。那时他只有十五岁。

侠气外露

虽然成绩优异,但查良镛却不是那种“乖乖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天生自由散漫、不守规矩”。

年,查良镛考入浙江联合高中。当时学校常办壁报,文笔极佳又爱好写作的查良镛成为了壁报的常客。有一天,壁报前面挤满了人,大家都在争相看着一篇名为《阿丽丝漫游记》的文章:

“阿丽丝小姐来到校园,

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

伸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

威吓学生: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学生们看了,禁不住哈哈大笑。因为谁都知道眼镜蛇指的就是他们的训导主任,训导主任的名言就是——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这篇大作的作者就是查良镛。因为看不惯训导主任的种种行径,“瞧不得他有事没事就辱骂学生”,便仗义执言,用笔来讨伐他。

训导主任看到文章,气得全身发抖,立马跑到校长那里哭诉:“请立即开除他。”几天后,查良镛被勒令退学了。他便转到衢州中学,念完了高中。

一个人一生中被开除过一次,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个“传奇人物”,但难就难在还被开除过两次。

查良镛在四川重庆读大学时代,念的是外交系,希望成为一名外交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由于看不惯学校里不良的校风,他再次因大胆直言,于是遭遇了平生第二次开除。外交官理想因此幻灭。

从查良镛到金庸

命运有时说来也奇怪,查良镛虽然一生都未实现他的外交官理想,但他后来也说:“虽然没有成为一名外交官,但我并不后悔。我自由散漫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做这个职业。外交官的规矩太多,说不定做到一周我就被开除了。”

于是命运把他带进了人生的另一个方向。年秋天,《大公报》刊登启事: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应聘者蜂拥而来,竟多达人。查良镛凭借自己的才华被千里挑一,进入上海《大公报》,正式步入了报人生涯。

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查良镛被派到香港工作,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那时在香港工作并不是一个好差事。跟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来比,那时的香港比上海要差得多。但香港在发展,查良镛作为报人、作为金庸的人生也在一步步走上正轨。

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查良镛被调到《新晚报》,做了副刊编辑。

当时《新晚报》总编辑罗孚注意到,比武擂台会受到很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tinga.com/mgjt/507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