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李伟努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他是一缕清新的风,把学生突然停滞的思维激活,让一个个生命灵动飞扬;教学科研的征途中,他孜孜以求,潜心探索,不断创新。他对教学执着的追求感染着每一位学子,听他的课是种享受。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他真正做到了。”

这段话是由天津科技大学学生会授予,全体学生投票评选的“我最喜爱的教师”奖项的颁奖词。在不计其数的奖杯、奖章、奖状中,李伟最得意也最看重的就是这个奖,“作为一名老师,能让眼前的学生认可,是最大的成就。”

73岁的李伟,退休前是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但是,李伟却实实在在是从基层中小学教师一路走过来的。“我是从乡村小学老师干起来的,从民办小学老师,到民办中学数学老师,到菏泽师专数学老师,再到后来工作调动进入天津科技大学。”一路走来,李伟对如何教好学生颇有心得。

如今,虽已退休多年,李伟却没有放弃一生探索的数学教育,《民生周刊》记者见到他的时候,由他编撰的第二版《高等数学》教材刚刚递交给高等教育出版社。而在写书之余,李伟对时下热议的“双减”政策也有着深刻的思考。

▲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原院长李伟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李伟在基础数学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两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任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后,为提高全院的教学质量,他开始对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收获颇丰。在国内多家报刊发表教改论文,多次应邀到兄弟院校及全国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发表演讲。

李伟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依据“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哲理,学生的能力不是靠教师“告诉”获得的,学生必须参与教学、参与问题解决,在亲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能力。

为此,他实施变“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共同演”的课堂教学模式。他开创了在多人的大班中实施“以问题作驱动,师生讨论式教学”的先例,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称他“用实践解决在大班中如何实施讨论式教学的问题”。

不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参与问题解决,李伟还在他主编的《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第一版,第二版即将出版)中植入边框,利用边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参与问题的解决;边框中的问题同时为教师实施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提供了借鉴。这是教材编写的一大创新。

教育部数学分教指委称该书是“我国教材改革中一个优秀的典范,对大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

“教学改革之所以难,根子在教材。没有与改革理念相一致的教材,教师依据原有教材就会不自觉地走老路。编写与改革要求相一致的教材,使教师在照本宣科中就能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是推动教学改革全面开花的最有力的措施。”

为此,李伟用他编写的《高等数学》做示范,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该书第一次在微积分教材中揭示出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揭开微积分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学到微积分的真谛,并大大减轻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难度。

微积分是中学生必修内容,这一改革必将对中学与高校数学的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不要泯灭孩子的天性

“退休之后,有不少老朋友找到我,希望在寒暑假的时候,让我教一教他们的儿女或者孙子、孙女。我就跟朋友们说:‘提前说好了,我是不会让孩子们做难题的,要按我的方式去学习。’”李伟对记者说。

说这番话的时候,记者正跟李伟谈到时下教育界的焦点问题—“双减”政策。李伟说:“最近几年,看到天真活泼的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出学校门进校外班的门,很多孩子夜里11点多才能休息,我心情非常沉重。这不是在摧残孩子吗?”

他说,孩子最可贵的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兴趣与幻想。教师与家长要充分尊重与培育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快乐地学习。但是,从学校到校外班一直在灌输、做题,使孩子由好奇变为厌烦,把兴趣变为无奈,怎么能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不少校外班讲学校还没学的东西,名曰扩大知识面,其实是非常可怕的。蜻蜓点水地给孩子们讲这些东西,等学校里再讲相同知识时,孩子认为‘我学过了’,没有了好奇就不再好好听课,损失更大。”李伟说。

他说,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在中学的时候拼命学习,甚至从小学就让孩子进入“拼拼拼”的节奏,“这种拼命学使他们厌恶学习,入大学后不想再学,将来怎么会有作为?最后的发展与家长的期望是南辕北辙。”

李伟说,他是土生土长的乡村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家庭作业,更没有补习班。放学后小伙伴们跑到田野,一边割草,一边放飞梦想,海阔天空地吹来侃去、争来辩去。他说,他不迷信课本,敢于猜想、敢于改革的性格就是那时玩出来的。“不要泯灭了孩子这方面的天性。”

▲李伟在整理《高等数学》教材资料。

“双减”核心在于提高课堂质量

李伟认为,“双减”政策能否健康地推行下去,是一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tinga.com/mgly/119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