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国家宝藏走进宋朝时期文物


国家

宝藏

第十期

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每一件文物,

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

每一种文明,

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本期国家宝藏,我们一同走进宋朝时期文物——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跨越历史,静静感受它们的无限魅力。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纵长51.5厘米,横宽.5厘米。《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被称为“青绿山水”。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

(视频来自于网络)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作,这是隋唐时期山水画日趋成熟、形成独立画科时,最早完善起来的一种山水画形式。它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历程,也是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时隔千年,颜色不败。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

大约政和三年(),宋徽宗的“亲传弟子”王希孟终于完成了一幅让这位书画双绝的皇帝满意的作品——《千里江山图》卷。

宋徽宗宠臣蔡京是这幅画的第一位主人,他的题跋讲述了画者生平: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无独有偶,王希孟在画院的同事张择端,画出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世俗繁华的史诗,那《千里江山图》卷则是对锦绣山河的唱颂。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今天《千里江山图》卷已经多岁了,都说纸寿千年绢八百,可是画卷展开,青绿的颜色如宝石一样,依然明艳辉煌。

这幅画使用的颜色和现代中国画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是粉末状的,这个颜色跟王希孟创作年后达·芬奇绘制的《蒙娜丽莎》用的颜色是一样的。我们年之后看到的画上的光泽就是宝石。

这种青绿之色象征着天之色,江山永固,千年不能褪色。绘画上色的过程不是用水,而是用胶。胶是用来把颜色画在画布上,矾是为了把颜色固定住。但是这两者的比例是非常严格的。胶多了,画不动;矾多了,就容易脆,绢就无法保存。在绘画中,我们使用的明胶,会用到牛皮、鹿皮,甚至我们大家知道的阿胶。在当时,上等阿胶是画画用的,中等阿胶才用来当补品,古人更加崇尚艺术。

(视频来自于网络)

《千里江山图》卷不是一幅画,而至少是五幅画叠加。

第一层,用水墨画山水来打底,这个底就叫作粉本。这已经是一幅完整的宋代水墨文人山水画!很多人以为中国山水画都是黑白的,但实际上在王希孟之前,基本都是这种青绿画,极尽繁华,只是后来简约了。第二层,添加了赭石,加了红色,更是为了衬托青绿。冷暖对比,更加鲜亮。第三层,画绿。绿要画好多遍,这一层用的是石绿,也就是用绿松石或者孔雀石来作画。第四层,要罩染、漂白。什么是罩染?其实就是在现有颜色上调色,这种调色需要计算,达·芬奇也是用的这种方法。这种画法调出的颜色千变万化,由此可见中国人就是好“色”。第五层,上青。就是画中蓝色的效果,中国叫天之色,西方叫圣母蓝。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希孟这幅作品实际上是通过5个层次关系,画了5遍约12米长的画卷。

有人经常问,画了这么多层,最开始的墨稿不是被遮盖了吗?为什么还要画墨稿呢?这看上去像是在做笨功夫,但如果没有这层墨稿,出来的东西会很薄,没有层次。没有画墨稿就作画,往往功败垂成!这幅画之所以流芳千古,就是因为画师愿意去下这种笨功夫。

祖先将年前的这幅画带到我们面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最朴实的道理,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之一,原作现已佚,此卷为公认时代最早的摹本。画中人物形象高古,风格灵动飘逸,笔法清劲,刻画细致生动,山石以勾染为主,不加皴擦,体现出早期山水画的特点,画面空白处以小楷分题赋文,工整朴茂,与画面相得益彰。

此图分段描绘赋的内容,构图连贯,主要人物随着赋意,反复出现,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勾填无皴,“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是东晋时期的画风。

此图无名款,从画法、绢、色方面研究,当为宋人摹本,但画风仍存六朝遗韵。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热门IP(知识产权)改编的现象其实自古就有,《洛神赋图》就是现存古代绘画中改自文学作品的画作。它是由东晋“画圣”顾恺之根据三国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所绘制而成,画中人物优美动人,栩栩如生,演绎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凄美爱情。

中国传统绘本和普通漫画很不一样,顾恺之是用山作为每个情节之间的隔断,自然过渡。看到这幅画卷上的神来之笔,既震撼又感动。原来图里每一幕都配有赋中的文字,这就是中国早期的连环画呀!

(视频来自于网络)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只有行,辞藻华美,诗句长短相间,押韵活泼,变化丰富,构成了明显的音乐性。这些诗文的特质,在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画家以重叠的小山和树群形成一连串半开放性的圈围式空间,故事情节便在其中一个接一个地由右向左连续展开,每段画面都附有相关的赋文,以各种方法(包括直译、比喻、隐喻、象征和暗示等)利用图像转译文意,又以十分高超的技术被转化成图像,巧妙地表现在画卷的形制、构图、造型和笔法等方面。

整卷画中人物的活动被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之间以山水作间隔,以呼应赋文中的五个故事情节,包括邂逅、定情、情变、分离和怅归,而每一幕中又以两三个场景来表现情节演变的过程。

赋文中的韵律感被转化成圆弧状的笔描和物象造型,这也是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主要的造型原则,表现在个别人物形象、人物组群和图文组合等方面。不但如此,全卷画中的所有画像几乎都是以中锋运笔的圆弧线条勾画出物体圆柔的外形,人物衣服襞褶也以弧形线条描画,使画面到处充满圆弧形的律动感。更有趣的是,在每个场景中,人物的分布都沿着一道无形的抛物线,呈逆时针方向排列。画家又利用画像与文字互动设计,来表现赋文中所呈现的音乐性。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画技非常精湛,他的画论影响了中国绘画史,他曾经说过“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同时,他提出两个观点—“迁想妙得”“以形写神”,这两个观点影响了中国绘画的进程。隋唐以来的一些大画家,特别是展子虔、吴道子、阎立本等的画,我们都能够看到有顾恺之的这种画技和画风。

——强跃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

(视频来自于网络)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长.5厘米,宽.8厘米,为南宋朱克柔的传世之作,也是迄今为止现有宋代缂丝作品中最大的杰作。

青石上缂制隶书小款“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画面左下角有“克柔”朱红印一方。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是动词,在缂丝图不同色彩的交替之处,以及各种纹路的边界,都能看到雕琢镂刻的效果,缂丝之名就由此而来。

缂丝艺术自唐代从西域的缂织技术发展而成,最早用于织造腰带等实用品,图案也以几何形花纹为主。自宋代以书画为稿本,缂织的“观赏用缂丝”将缂丝艺术推向了高峰。尤其是受北宋末期宋徽宗的院体画影响,缂丝逐渐开始向审美转型,出现了模仿绘画的作品。朱克柔便是矗立缂丝艺术顶峰时代的第一高手。

朱克柔,女,大名朱刚,华亭县人,成名年代为宋高宗时期。其缂丝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树石、花鸟等,风格清淡古雅,形象生动,为一时之绝技。

莲塘乳鸭图,描绘了六月底、七月中的场景,红荷白鹭、浮萍翠鸟、蜻蜓草虫、双鸭游乐、乳鸭萌萌,白鹭鸟神情精灵剔透。整个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富有变化。画中的荷花、木芙蓉、萱草、莲花、石竹、慈菇等严格写实。这幅作品丝线组织细密,丝丝缕缕皆匀称、分明,是现存的宋代缂丝传世作品中的巅峰之作。

(视频来自于网络)

缂丝不同于刺绣,我们采用的是“通经断(回)纬”的方法,就是说用本色生丝做经线,是整幅连通的,再用彩色线做纬线,通过纬线换梭、局部回纬,形成图案。图案是从下往上慢慢呈现的。

通经断(回)纬是一个独特的技巧,通过纬线的回纬,使正反两面图案都一样,也就是没有正反,两面一模一样。

缂丝有4种最基础的技法,分别是结、掼、勾、戗,但是用到这幅作品里,这些基本技法是远远不够的。

朱克柔首创了长短戗,在花纹由深到浅的晕色中,利用缂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使得深色纬和浅色纬相互交叉,从而得到自然晕色的效果。这种技法也被称为“朱缂”。

由于缂丝太精细、太复杂了,因此它是目前为止唯一一种没办法用机械化操作完成的手工技艺,必须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可能织造,没办法进行电脑化操作,这也正是缂丝最珍贵的一个特点。

局部细节

缂丝成为织中之圣,成为珍贵的艺术门类,这么硬的底气是谁给的?就是因为中国是丝绸大国!从陕西石泉出土的鎏金铜蚕,到异彩天工的缂丝画莲塘乳鸭图,演绎着中国延续千年的丝绸命脉。

更神秘的是,画中的鸭子、乳鸭、虫子、叶子与荷花均是成双成对,蕴含着相濡以沫的美好寓意,唯独翠鸟、燕子形单影只,参考朱克柔以往的其他作品构图和留白的方式,专家推测这幅作品很可能是被人从原作品上剪裁下来的,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莲塘乳鸭图的另一半可以再次现世!

(视频来自于网络)

守护国家宝藏

传承中华文明

主办单位:

天津港保税区文化中心

-

来源:天津港保税区文化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tinga.com/mgly/88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