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试飞员都拒绝驾驶的飞机是啥样盘点英国奇葩


铁血胖兵

只做优质专业内容,让你获得各类硬核知识,充实军迷每一天,一万期的长征路。

在盘点了苏俄和美国的奇葩飞机后,本期“奇葩而又无用的武器”盘点中的“奇葩飞机”系列又该轮到下一个国家了,这就是美国的亲密盟友——英国。

因为英国的奇葩机型也不少,所以受于篇幅限制,本期胖兵还是先给大家盘点前5种,下期再说后5种~

▲这款航模咋样?它的型号后面会说到~

下面就让我们直入正题~

01.试飞员都拒绝驾驶的“蜻蜓”

首先登场的这款飞机,看起来是不是既奇葩又难看…为啥要搞成这样?

先跟大家说,它是一款年研制的,采用“非传统布局”的原型机+验证机,型号是M.35,绰号“蜻蜓”(Libellula),是不是还挺形象?

▲M.35“蜻蜓”

至于它的“非传统布局”,则属于串列翼(tandemwing),从下面的三视图可以看到,它可能显得和鸭翼布局比较类似,但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串列翼的前翼面积也很大,足有后翼的60%,而且和后翼一样都有安定面和活动翼面,不像很多鸭翼是全动或固定的。

此外,它的前三点起落架和后翼的中后段带30度后掠的设计,也显得很超前。

▲M.35“蜻蜓”三视图

而至于为何这么设计,也是英国海军希望有一种机型能解决当时像“海喷火”,“海飓风”这样的螺旋桨战斗机在航母上起降时视野差,而且机翼要折叠,又会增加额外重量的问题。

▲“海飓风”(SeaHurricane)Mk.IB型

舰载战斗机

于是,当时点子比较独特,经常琢磨非传统飞机布局的英国迈尔斯飞机公司(MilesAircraftCo)就提出了M.35的这种布局设想,设计师是弗雷德里克·乔治·迈尔斯(FrederickGeorgeMiles)。

▲弗雷德里克·乔治·迈尔斯(-)

而相对于“海飓风”和“喷火”,M.35的第一个优势就是翼展小,不用折叠就能进航母升降机,所以就不需要设计折叠机构。其次就是座舱在最前方,加上前三点起落架,起降视野要好得多。第三个就是机身紧凑,整机重量也更轻。

▲M.35“蜻蜓”原型机

就拿“海飓风”来说,它长9.84米,机翼折叠前的翼展为12.19米,高4米,空重2.6吨,而M.35长6.2米,翼展为6.22米,高2.06米,空重也只有公斤。

不过,光有尺寸和重量上的优势是不够的,飞行性能也得好才行。

▲M.35“蜻蜓”原型机结构剖面图

M.35在年5月1日首飞时,可能是由于这种布局过于“超前”,或者是看出了什么,试飞员居然拒绝试飞,于是迈尔斯只能亲自上阵…

这一飞还真发现问题了,飞不起来…?后来迈尔斯找出了让飞机离地的方式:将油门推到最大,速度起来后再突然收油门~但飞起来还是很难控制,不过还是凑合着把首飞完成了。这之后也发现“飞不起来”的原因是由于重心偏移,然后通过调整压载基本解决了。

▲试飞中的M.35“蜻蜓”原型机

这之后,迈尔斯也立即向海军提交了M.35的报告,但却因为研制时没有事先经过批准,被痛骂了一顿…同时,海军也指出M.35的性能不行:最大飞行速度只有公里/小时。

而即便是“海飓风”,最大飞行速度也有公里/小时。这除了和原型机只装了一台马力的发动机有关外,就是受到了螺旋桨后置布局的限制。

所以,海军出于对迈尔斯和M.35性能的双重不满,也没再给他继续研制下去的空间~

▲三维还原的M.35

不过迈尔斯却并未灰心,此后针对空军对轻型轰炸机的需求,又研制了串列翼布局的M.39,它整体就看上去就像是.M.35的放大版,但更超前的为其设计了3台PowerJetsW.2/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最高飞行速度也能达到公里/小时。

▲博物馆中陈列的W.2/涡喷发动机

后来用到了英国首款喷气式战斗机

格洛斯特E.28/39

但由于这款发动机还不成熟,迈尔斯又研制了配备“梅林”发动机的活塞动力版,命名为M.39B,然后先造了一架缩小比例的原型机。

▲M.35、M.39和M.39B尺寸对比

原型机在年7月22日首飞,幸运的是,这回首飞很顺利,而且串列翼布局也引起了空军的兴趣,还在当年9月签署了全尺原型机的合同,但在年送交英国军方试飞后,就发生了两次事故,虽然都修复了,但空军对此却失去了兴趣,所以M.39B项目最终也遭到了取消…

▲M.39B原型机

02.“扇风耳”战机

和“蜻蜓”一样,这架看起来长者一对“扇风耳”的飞机采用的也是串列翼布局,型号是P.12“温多弗”(Wendover),由造直升机比较出名的韦斯特兰(Westland)公司研制,二战时他们还在研制固定翼飞机。

▲P.12“温多弗”

绰号应该叫“扇风耳”~

可以看到,P.12在采用这种布局后也非常紧凑,不过它就不是为了方便上舰了,而是一种陆基的对地/海扫射平台,专门是为了在德国可能对英国发起的大规模登陆行动时,攻击那些登陆舰艇研制的。

▲P.12原型机试飞照

而要说设计上,它还是在同样比较奇葩的韦斯特兰"莱桑德"(Lysander)侦察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它的机翼也很像一对扇风耳。但别看它形状很怪,却超前的配备了全自动前缘缝翼,还有可变倾角的水平尾翼,这让它的失速速度低至公里/小时,特别适合执行炮兵火力校射,敌后特工接应和空投补给等任务,所以这一设计也被P.12沿用下来。

▲"莱桑德"(Lysander)侦察机

可以看到,相对于“来桑德”,两者的前半部分机身几乎都相同,主要是后部机身做了大幅修改,通过缩短机身,加上大翼展的尾翼和双垂尾后,构成了串列翼布局。

▲P.12三视图

而出于对地扫射需要,.P.12在两个固定的轮毂整流罩上各安装了一门20毫米炮,在机尾还安装了一座纳什汤普森(NashThompson)炮塔,装有4挺7.7毫米机枪。

▲P.12“温多弗”后部视角

P.12于年7月27日首飞。,而在试飞中,它也像“蜻蜓”和“莱桑德”一样,表现出了串列翼布局的优势,在着重测试的对地俯冲项目上表现的也很稳定。

▲试飞中的P.12原型机

不过,P.12项目最终还是被取消了。至于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德国的登陆威胁消除,另一方面也有速度慢的影响,最高只有公里/小时,这比"莱桑德"的公里/小时没快多少。而“莱桑德”在年5到6月的两个月中,就已经因缓慢的速度损失了全部架中的架,并因此退出了战场。~

▲"莱桑德"(Lysander)侦察机

03.空降的“蚊子”?

这架固定在卡车后面的飞机,像不像一只蚊子?…抛去这个奇葩的外形不说,你肯定也会觉得它是一款迷你直升机。但你可能更想不到的是,它其实算是一种降落伞…或者说是降落伞的替代品,名为“旋翼降落伞”(Rotachute)。

▲在卡车上测试的“蚊子”

而之所以会设计这么一种“降落伞”,也是为了提高二战时期伞兵的空降精度,让伞兵驾驶它从天而降,而不是身背降落伞~至于想出这个办法的,则是定居英国的奥地利旋翼机设计师乌拉尔·哈夫纳(RaoulHafner),它在年9月提出了用旋翼的自转原理来制造一种无动力“旋翼降落伞”的想法。

▲乌拉尔·哈夫纳(-)

和他设计的旋翼机

但这个“旋翼降落伞”却怎么看怎么像直升机对吧~这其实也是哈夫纳在经过几种方案的尝试后逐渐演变而来的。他首先设计了一个背包式旋翼,“伞兵”跳下后旋翼就会弹出展开旋转,但在静态测试中发现这种设计缺乏稳定性。于是就又设计了一个充气鳍来增加稳定性,但经过测试还是不稳,然后就发展出了像迷你直升机一样的版本,称为RotachuteMK.I型。

▲哈夫纳设计的“旋翼降落伞”

方案演变过程。(从左至右)

它的前部机身是一个金属框架结构,支撑起座椅和旋翼旋翼,后部机身则是一个由橡胶织物制成的充气结构,带两个小短翼,另外还有一个短翼尺寸更大的MK.II型。它们都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设计,就是座椅下方可以装一挺“布伦”机枪,这样可以在空降的过程中向地面射击,落地后还能拿下来用。

▲MK.I型的场景模型

这之后,哈夫纳又设计出了后部机身和小翼都是刚性结构的MK.III和MK.IV型,它们的区别是MK.IV型的尾翼上有垂尾。

▲RotachuteMK.IV型

年2月起,这四个型号就都分阶段进行了拖车搭载模拟飞行、无人状态空投,有人状态拖拽飞行和空投的测试,成功实现了61米高度和米高度载人空投落地。虽然整体研制进展不算快,但到年5月时测试表现已经比较稳定。

▲博物馆中的RotachuteMK.IV型复原模型

但在考虑进一步向实战发展时,新的问题又来了。首先,较大的结构对于空降后的隐藏非常不便,降落伞可以就地掩埋,但要处理这个总重达到公斤的家伙可就费劲了…

▲《虎口脱险》片段~

其次,要搭载它母机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装,当时的主要方案是用“威灵顿”轰炸机,但从想象图上来看,这不仅是个不小的工程,而且也带不了几架“蚊子”,毕竟“每只”有3米长,这还不算4.5米的旋翼直径。

另外,“蚊子”的投放过程也很慢,每架都要先拖曳在空中,让旋翼转起来后才能投放,

这可比空降兵排队跳下的速度慢多了…且不说用它能否取代降落伞,即便是特种作战也缺乏实用性。

▲RotachuteMK.IV型由改装后的

“威灵顿”轰炸机空投想想图

何况到此时,英国已经开始用运输机拖拽滑翔运输机的方式来运送空降兵,它不仅也能保证空投的精度,还能携带车辆,火炮甚至坦克。

于是,“旋翼降落伞”项目也就从此被搁置,它的实战应用也只能停留在想象图上看了。

▲RotachuteMK.IV空投想象图

04.累晕飞行员的“英国飞行吉普”

之前胖兵给大家介绍过美国的“飞行吉普家族”,但如果再给大家看英国的这款“飞行吉普”,你们肯定觉得这款才更“正宗”,因为它直接就是拿“威利斯”吉普改的~

▲比美国“飞行吉普”更像飞行吉普的

“英国飞行吉普”(BritishFlyingJeep)~

但和美国的“飞行吉普”有本质区别的是,它虽然有旋翼和机身,但本身并没有动力,只是为了能精确空投。一旦落地后,机身和旋翼还会抛掉,这个意思和之前说过的苏/俄“飞行坦克”差不多。而提出这一设计的,也是前面发明“旋翼降落伞”的哈夫纳。

▲“英国飞行吉普”三视图

其实就空降吉普车来说,英国当时根本不缺运载工具,“霍尔撒(HORSA)”大型滑翔机就已经能混装伞兵、吉普车或轻型火炮。但哈夫纳却认为,与其通过滑翔机来空降吉普,不如直接让吉普车直接空降~

▲二战英国“霍尔撒”大型滑翔机

可以运载30名伞兵

但这可行吗?哈夫纳的依据有两点:

首先,“威利斯”吉普的悬挂能承受较大幅度的冲击。在测试中,他发现一辆“威利斯”即便在满载混凝土,并且从离地2.35米的高度扔下,悬挂也不会损坏。

其次,改装“威利斯”的成本也很低,制造一架“霍尔撒”的成本足够改装7辆“威利斯”。

于是,改装也就开始了。整体上,因为它应用的还是“旋翼降落伞”的那套原理,所以改装也很方便,主要就是在车尾增加一段由金属框架和蒙皮构成的带双垂尾的机身,车顶再加装旋翼支撑结构,然后再加高前风挡和两侧车门就行了,落地后这些都可以分离。

▲“英国飞行吉普”的金属框架

但改装虽然方便,操纵却比较复杂,它必须有需要两个人驾驶,一个负责地面驾驶,方向盘等操控机构也还是原来“威利斯”上的,另一个人则要专门负责增加的旋翼控制机构。

▲“英国飞行吉普”的旋翼控制杆

可见主驾驶位的方向盘

年11月,“飞行吉普”首次进行了地面拖拽飞行试验,但在卡车的拖拽下却因为速度不够无法升空,后来找来一辆宾利赛车才实现短距离的跳跃,速度范围大约是45到65英里(72-公里/小时)。而且虽然离地了,却伴有严重的震动,尾部也非常沉重。

▲“英国飞行吉普”离地瞬间

所以直到年9月11日,“飞行吉普”才在“威灵顿”轰炸机的拖拽下实现了“首飞”,但在试验中虽然飞了10分钟,高度也达到了米,降落时却极难控制,强烈的震动也让飞行员精疲力竭。据目击者称,飞行员最后几乎是在半晕倒的状态下被抬出来的…

所以,这第一次“试飞”,也就成了最后一次…

▲博物馆内陈列的

“英国飞行吉普”复原模型

05.设计最超前,性能最落后…

下面这架飞机,整体看上去就是一架动力三角翼,不过它可是一款战斗机~而且就它诞生的年代来说,这种设计也是很超前的。虽然以今天的目光看,它有点儿三角翼不像三角翼,战斗机不像战斗机的…

▲动力三角翼战斗机

而之所以设计这么一款奇葩的机型,也是因为这种布局不易失速。因为当时的大多数飞行事故都是因飞机失速螺旋而坠毁的。而要克服这一点,关键就在于如何改善低速状态下,甚至是低于失速速度时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于是,英国设计师杰弗里T.R希尔(GeofferyT.R.Hill)就在年6月成功首飞的DunneD.8无尾后掠双翼机的启发下,设计出了一种能抵抗失速和螺旋的无尾布局。

▲DunneD.8无尾后掠双翼机

发明者是英国工程师J.W.邓恩(J.W.Dunne)

当然,这架“动力三角翼”战机开始也不是开头图片的那个样子,它经历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研制历程,这一路的型号看着也都挺奇葩~

年,希尔首先制造了一架无尾的滑翔机,然后很快就引起了英国军方的兴趣,不仅出资赞助,还将制造工作交给了韦斯特兰公司。一年后,配备一台34马力发动机的有动力版本就制造出来了,还在年6月成功实现了首飞,称为Mk.IA型。

而它的绰号,也用了侏罗纪晚期的一种翼龙——翼手龙(pterodactylus)来命名。

▲“翼手龙”Mk.IA型

可以看到,Mk.IA型基本就是一个飞翼布局,它的控制方式也是专利。

▲Mk.IA试飞影像

首先,俯仰和滚转控制通过翼尖一个全动的平板升降舵来实现,当它们一起转动时,功能就相当于升降舵。而当它们转动的方向相反时,作用就相当于副翼。此外,它的偏航控制则通过机翼下方的一对垂直舵面来实现。此后,Mk.IA又换装了70马力的发动机,称为Mk.IB型。

▲Mk.IA近照,它全长5.18米,翼展13.86米

起飞重量千克

在此基础上,希尔又设计了鸥形翼的Mk.II和Mk.III型,但没有得到军方认可。所以严格说,下一步的军方发展型号就是Mk.IV型了。

▲Mk.IV型,长13.6米,翼展13.5米

相比于Mk.I,可以看到年6月首飞的Mk.IV型在布局上明显“回归传统”了,飞翼变成了上单翼形式,翼尖也装了固定的垂尾。不过虽然没了飞翼,这对机翼却多了一个能让其在小范围内改变后掠角的机构,来保证纵向的平衡性,而从地面上看,它也更像是一只大鸽子~

▲地面拍摄的“翼手龙”Mk.IV

这之后,就是开头的那架“动力三角翼战斗机”——Mk.V型了,它相对于Mk.IV更传统,首先就是采用了“半倍机翼”结构,相当于就是架双翼机。原本“飞翼”上的全动升降舵也换成了更传统的副翼,翼尖也安装了垂直舵面。

▲“翼手龙”Mk.V战斗机正视角

不过得益于无尾的布局,它后方计划配备的炮塔将拥有毫无障碍的射界,机头则有两挺威克斯机枪,发动机也换上了马力的罗·罗V-12“苍鹰”发动机。

▲“翼手龙”Mk.V战斗机侧视角

不过Mk.V在年5月首飞后,就暴露出来了一个大问题:速度仅为英里/小时(公里/小时),而仅凭这一点,就足够让它下马了。因为当时在研的双翼“斗士”战斗机已经达到了公里/小时,火力上也翻了倍。

▲“翼手龙”Mk.V战斗机剖面图

所以,之后的炮塔前置,发动机后置的Mk.VI型,还有水上飞机版的Mk.VII型,不久后也就都下马了~

▲水上飞机版的“翼手龙”

限于篇幅,前五种英军的奇葩飞机胖兵就先给大家说到这里,后五种就放到下一期再给大家继续介绍~也请大家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tinga.com/mgsc/965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