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生和家长在后台留言“写作太难了”这一共同难题,“蜻蜓语文”本着切实解决问题的态度和风格,推出了这一栏目,将邀请工作在一线的骨干老师、名师、名家送上一对一的批改和点评。
“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而能撑起皮肉、完整分明的骨架更难得。做为高一的学生,文笔漂亮的文章不算少,思路清晰的文章却可怜。
就着六校联考的作文题,本期点评的是一篇考场作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
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
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一生只研究杂交水稻,研究出杂交水稻种子,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亿万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
先做好一件事
高一(11)班
张婉宁
古往今来,人才济济,有才华者争相逐志。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禁发出疑问:是应该先做好一件事,还是一起做好许多事?对此我的答案是:先做好一件事。
诚然,在发展速度飞快的当今时代看来,“效率”似乎是最高的追求。可“效率”不仅包含了“时间”,还包含了“质量”。快而无功,纯属耗费机会,功多速慢,亦为浪费时间。如此看来,还不如先做好一件事,再去做别的事。
你可能会反驳我:“袁隆平院士一生只研究杂交水稻,仍享誉全球;苏东坡精通多种技能,且名传千古。这是否意味着质量与时间也能兼得?”这时你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袁隆平院士除了在农业方面的建树外,他还当过教师,会拉小提琴,会跳踢踏舞,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苏东坡名传千古的最大原因还是他的诗震撼人心,其他的技能都是在他学术方面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当然,不排除有顶尖高手能同时做好多件事情的可能性,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为了向他们靠近,还得老老实实的从先做好一件事开始。只有先做好一件事,才能去做好别的事。
在这里我们要区别一个很重要的点:一心一意不等于墨守陈规,才华横溢不等于三心二意。两者不冲突,只要才华够了,一生只做一件事还是做很多件事,都随你。然而这还是有一个前提:先从做好一件事开始。曹操先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军事家,然后才是一位诗人;宋徽宗先是一位皇帝,而后再是一名画家。如果不先做好一件事,那么别的事做的再多,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
学习亦是如此。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俗语:“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学习求的是一个”循序渐进“,先做好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不要认为自己够聪明,能够同时做好多件事情,学习要稳,稳才能出高效率,高效率能出成绩。只想着讲求速度的“眼大肚皮浅”的人最终会发现,到头来皆是竹篮打水,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囫囵吞枣”就是这个道理:先做好一件事。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只有先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其他事。不论别人怎样做,先做好你自己,从一件事,到有序完成多件事,切莫操之过急,自乱阵脚,不求效率,最后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此为大忌。
(以上为小作者近照)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是一线骨干教师李弘纲。
李弘纲,河北邯郸人,重点高中语文一线教师,邯郸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燕赵辞赋研究院研究员,诗歌写作爱好者。
代表作:现代诗《新长征仍然在路上》、《徜徉在花海我盼你归来》、中学生励志歌曲《向着那片高地去登攀》、《醒来》、开元实验中学校歌《我在开元放飞梦想》、歌曲《夜深沉》、《大美复兴》、文言文《艺林斋记》等。
????李老师的评语????
张婉宁同学的作文思路非常清楚,
出新上不太精彩,要增加积累。
高一的学生写成这样,真是很不错的!
初评后赋诗几句:
读习作有感
李弘纲
说理思辨力堪强,
文采斐然尚不足。
可谓平实质朴语,
清峻风格下功夫。
综述:通读这篇作文后整体感觉是思路清楚、说理透彻和语言平实,文采上不是特别突出。
分论:
1基础等级
1)内容:考生对题意把握的准确,内容上不蔓不枝。
2)表达:语言上有个别地方还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更顺畅。
文体呈现很明确,绝无杂糅之感!结构也很清楚。
2发展等级
中规中矩:可谓深刻,丰富不足;文采中等不及上,创意未见足够新意。
就高一孩子而言:
内容17,表达17,特征18;计52。
稍严格论为:
内容17,表达16,特征16,计49分。
附参考:
细评后再赋诗几句:
送远方学生某
李弘纲
下笔不虚言有物,
说理也是思路清。
今已入得为文门,
且待功到终大成。
.11.29.
????李老师的建议????
1、小作者有文白混合的苗头儿。精读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等几篇文章,修炼纯净的现代汉语(白话文)文章。
2、毛主席的经典文章中精彩段落必须背得滚瓜烂熟的,有助于培养文章的气韵!
3、多用心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阅读和欣赏》栏目录音。
????婷姐小结????
写好一篇文章,文采很重要,逻辑清晰更关键,李老师除了专业的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批阅,还加入了行文结构逻辑能力的强调和语言净化方面的的点评维度,并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建议与方案,值得广大考生反思与借鉴,多积累才能出新和创见,但一篇好文章不仅仅是考查积累,还要考察写作的思维能力,这是对每个考生备考的指引和要求。
以下为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参考:
考场作文
辨明传统材料作文与任务驱动材料作文——以高一期中六校联考作文及山东全国模拟作文题为例兼谈评分解析补充及建议
声明:
亲爱的朋友,本平台原创旨在鼓励学生,方便教学,互相学习与交流,请勿私下转载,私发学科网等资源平台换取点数或复制粘贴作为私家资料整合售卖,如经发现,违者必究。欢迎您提出意见指导,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如需平台诵读视频和教学视频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tinga.com/mgdl/6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