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广西师范成人教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http://pf.39.net/bdfyy/zjdy/161222/5131644.html

跨学科整合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

摘要:在现代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跨学科整合成为语文教学创新的新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概念和方法,能够起到辅助拓展教学的作用,以此增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趣味性和生长性,促进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整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朱爱华教授在其《大语文:主题整合下的微课程》中,表达了自己的大语文构建观点,强调了教师教学眼光需要开阔,需走出教材、课堂,以主题整合微课程为策略,实现语文教学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拓展。[1]其观点乃是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界整合,实现融通创生,这正顺应了新课标跨学科学习的时代要求。因此,教师可通过跨学科整合实践,尝试扩大小学语文教学的长远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跨学科整合要根据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同特征,整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寻找学科间的关联点,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途径。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整合主要是通过语文活动、语文作业等将语文和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进行整合。

  一、渗透艺术因子,促进语言运用

  (一)利用图片和音乐,激活生活语言

  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也更易引起学生的有效   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中,课文中提到风、水和动物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歌手,它们“唱”出各种各样的自然声音。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播放《风》《水》的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风和水。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图片和音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唤醒其知觉,让其感受风吹树叶、微风呢喃、狂风呼啸、雨声轻敲、雨滴汇集、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哗的不同场景,体会自然和动植物的“协奏曲”。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动物声音,例如鸟叫、虫鸣等,难以体会的蛙声、蝈唱等,都能借助音画结合,增强体验的真实感和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得以放松,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延长其注意力集中时长,从而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表达更接近儿童生活。

  事实证明,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去积累、梳理语言材料。小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处在高度敏感的发育期,借助音乐和美术,打开学生的想象,让课堂活跃起来,可更好地让学生在美好的、充满活力的环境中去感知、体悟、表达、升华。

  (二)走进语文文本,内化学生言语

  语文课文的编排虽较符合学生的发展曲线,但难免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这使得学生难以自主理解。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化解文字的抽象性,引导其运用个性化语言进行表达,辅助理解。在利用音画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上,继续以图画、表演的方式促进理解,将抽象的文本转化为直观的形象,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迸发,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其语言能力。具体而言,引导学生读懂文字,将图画式表达转变为语言表达,理解和体会文本后,通过“演一演”的活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进一步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使语文学习落到实处。

  例如,在《古诗三首》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一些古诗词基础和绘画能力,教师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然后让学生描述课本上的图画内容,并将其与诗词内容结合,指出相应的意象。教师对诗词做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重新绘制诗词图画,可以在课本图画上修改,也可以画出学生自己觉得缺少的内容,并对自己的绘画做描述性讲解,让学生由文到画、由画到文,将图画的内容转为文字,加以描述,从而加深其直观印象。教师将诗词中的“飞”“睡”“欲上”“不減”“添得”等字词挑选出来,引导学生用想象和表演来诠释这些字词的场景意趣,辨别“动作”中的生机、情感和趣味,感受诗词的精妙之处,对文字、词语等有更敏感的认知,以此构建更清晰的印象。

  语言的有效学习,表现在其输出是否成功,而教师对艺术学科资源的整合,能够使语言教学更具有效性,在音画结合中增进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在想象和表演中增进语言文字感悟,将文本内化,在教和学层面,实现由音画语言到口头语言再到书面语言的转化。

  二、融入科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

  (一)利用实践操作,提高思维水平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和习作训练中有不少科学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传达的人文信息,让学生发展主动提问、勇于探究的思维意识。教师在教学《花钟》时,通过精读课文,指导学生现场制作花钟,“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操作”的思路,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开放时间,从而积极探究其中的原因。在习作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观察的意识和习惯,在写作时缺乏生活化的素材,教师可以跨学科整合科学小实验,指导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积累习作训练的素材,用习作训练记录实践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技巧和观察敏锐度,实现从实践式表达到口头语言表达的转化,最终形成书面表达。

  例如,在习作课《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体验式习作教学,引入科学小实验。教师以“熔岩灯的制作”为主题,通过具有冲击力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熔岩灯的兴趣,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教师示范操作的过程:在杯子中倒入2/的水和1/的油,引导学生观察杯中情景;滴入1—2滴红墨水,引导学生观察杯中变化;加入1颗泡腾片,再引导学生观察变化的细节;让学生思考实验的原理;学生自由体验,完成实验并记录成文。学生在亲身实践后,能有条理地表达整个过程并加入个人感想,探究和理解其间的实验原理,都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写,在描述时还能出现更多个性化表达。

 小学语文体验式习作教学,整合了科学实验和习作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有逻辑地观察实验过程,使其能够通过亲身经历,体会其中的各种重要的步骤,从而建立观察意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能够据此展开表达,实现思维能力水平的逐步提升。   (二)连接实际生活,提升思维品质   小学—6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因而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常以生活经验作为自身学习的根据,但其经验相对贫乏,这使得其语言认知和理解能力也相对单薄。学生对课文中比较抽象的字、词、句或者离生活比较遥远的内容,难以通过想象拉近距离、增进感知。信息技术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此类问题,多媒体、超链接、虚拟现实等技术,让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实现升级,连接学生和知识、连接知识和生活、连接生活和想象,在学生和知识间形成跨越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想象因子。   例如,在《海上日出》的教学中,课文中有“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色彩”等描写,学生仅靠课本上的图画和自己的想象难以理解这种缓慢的动态和突然的动态。“深红的圆东西”霎那间发出亮光是怎样的过程?黑云如何染成紫色或者红色?“我自己也成光亮的了”是什么感觉?面对这些疑问,教师可以搜集和播放海上日出的延时摄影视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还可以播放泰山日出的视频,让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天远海阔的日出和云海翻腾的日出有哪些差异,仿照海上日出的课文内容和描写重点,让学生尝试性描述泰山日出。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积累”生活经验后,再来体会和想象环境描写就变得简单,情景也变得有颜色、有画面了。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各学科有机融合,给小学语文教学的跨学科整合提供了方便。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解放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跨学科整合。   三、巧借历史元素,涵养文化审美   (一)营造历史氛围,共情文本思想   历史文化的形成是复杂的,因而更易引人深思。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类课文教学时,将历史文化与文本内容进行整合,更能体现出文本内在的历史韵味。比如,在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考虑到学生有理解障碍,难以进入阅读状态,赏析时存在“蜻蜓点水”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入手,为学生营造相关的阅读氛围,使得学生在与文本相匹配的氛围中,品味历史文化的深厚沉淀,并令其在阅读文本时,积极联想,与文本建立共情能力,从而自然而然地融入诗情词意,深探文本思想。   例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诗人杜甫早已为学生所熟知,因而教师在教学此诗时,可以“杜甫”为话题,引起学生对往日所学相关诗歌的回忆与联想,从而自主总结诗人诗风的走向,为这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诗歌的篇幅相对较长,学生读来倍觉艰涩,加上杜甫从自己的角度表达了其在听闻官军收复消息之后的喜悦、激动之情,展现了满怀的爱国情愫,但学生并无相关的生活经验以及历史知识,从而难以体会诗中的情感。对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安史之乱”等相关的影视片段,在视听双重感官受到直接刺激的前提下,学生的共情力便被逐步激发,同时,多媒体的多方位展现以及教师及时的问题引导,使得学生的阅读氛围变得更具历史感,使其仿佛“穿越”至那个时代,感受纷乱之下突获佳音的惊喜与安心。   历史氛围感的营造,不仅将历史文化的精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能令其情感倍受氛围感染,产生更强的共情力,从而深刻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实现语文跨学科整合的意义。   (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文本本身的内涵探究需要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完成,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   例如,在《七律·长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这一单元主题的了解需要,教师需先行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使得学生能够在初步了解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对文本本身形成一种敬畏的阅读态度,从而为其后续进一步阅读以及深入地理解内涵奠定情感基础。学生了解相关历史知识的过程,也是拓展其学习视野的过程。具备了这样的学习条件,教师再通过一则历史短片的播放,更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令其逐步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展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扎根于革命思想深处的乐观精神。在了解、感知的过程中,教师也应为学生讲解这段历史的细节,使得学生在理解诗歌内涵时,从更为精确的角度展开,开拓思维,以此展现更多的想法,表达更为独到的见解。   历史文化的融入,不仅令语文跨学科整合工作更具意义与价值,也令学生的受益面变得更加广阔。学生阅读视野的逐步打开,也意味着语文跨学科整合获得了成功,强化了语文学科学习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   四、优化评价方式,体现整合特质   跨学科整合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始终保持语文教学的语文特色,在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活动中合理设计活动任务,让学生的生活與语文接轨,能真正地学语文、用语文。[]   (一)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因此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除工具性外,语文的特点还有人文性,两者的统一构成语文的本质属性。教师要以三维目标为基础,重视“人文教育”,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学中,以中秋节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节日资源开展跨学科整合活动。比如,旨在提升学生书写能力的活动,整合了语文教学和书法教学,书写和中秋节相关内容,力求整洁、美观、工整,实现美育和德育的渗透;旨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活动,让学生搜集感兴趣的知识并整合成文字发言稿,围绕中秋节主题在班级进行微讲座,学生面对同学讲述时,只有声情并茂、条理清晰、内容有趣才能获得同学的认可和赞赏;旨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活动,通过组织小范围的“中秋节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理解诗歌,配上合适的音乐和动作,或朗诵或吟诵,抒发情感,实现语文教与学的综合性美育价值。

 语文的本质也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整合的本质,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要注重坚持语文的本质属性。在跨学科整合的系列教学活动中,既要体现语文的工具属性,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也要体现语文的人文属性,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二)注重评价功能,实现评价多元   小学语文教学的跨学科整合要求更新评价模式,改变传统的二元对错标准,将跨学科整合的特性融入评价体系中。跨学科整合改变了教学理念、方式、内容等,在评价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效果时,要明确评价对象、优化评价体系、转变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评价体系方面要注重系统性,要能够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价目的方面,则应以激励为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成果。[4]   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的评价要更具整体性、系统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跨学科整合在教学评价中也要体现跨学科的根本目的,跨学科是为了利用学科联系、丰富知识体系、服务语文教学,但不能改变语文这一核心学科的地位。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的评价要以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最重要指标。   (三)丰富作业设计,提高实践能力   课堂、课外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课外作业能补充练习、巩固新知。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作业以字词的巩固、习题的练习为主,难以吸引学生。现在的学生忙于社团、兴趣班,基础性作业显得“落后”,且学生间存在差异,这使得这类作业的效用较低。因此,教师应当意识到,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跨学科整合时,要将这样的跨学科意识渗入作业设计中,从而拓宽语文作业资源的范围。基于此,教师以丰富语文作业内容为目的所采用的多样化的作业方式与途径,更能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突显语文学科优势,并作用于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四季之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设计导学单。预习内容分如认读生字新词、说说四季的特点、查阅四季相关资料、结合课文语言绘画等。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外拓展练习,设计“作业超市”供学生自主选择:①仿照课文描述令你印象深刻的景致并配以图片和音乐;②搜集四季相关诗歌,组织吟诵会;③选择当季树叶,探究四季的演变;④小组制作PPT汇报《我眼中的四季》。此外,在作业形式上,提醒学生体现丰富多样性,比如,趣味识字作业、趣味书写作业,将识字、书写与创意图画相结合;设计思维导图、交流读书经验、分享故事、阅读小讲师等跨学科阅读作业,让学生自主性地進行阅读和创造性地展示作业;趣味写话、实践习作等写作作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讲堂、主题书会等口语交际作业,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在完成语文基础作业的前提下,通过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作业的内在动力,推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跨学科整合的作业实践中提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四)提高教师素养,增加整合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想要在教学中有效推进跨学科整合,还需具备明确的跨学科意识、理解跨学科意义的内在素养,以及为学生“量身定制”的相关教学策略,使得跨学科实现真正地整合,使教学主题更清晰和具体。对此,教师应当积极增强自身的跨学科整合意识,发展和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从而能够基于语文教学实施相关整合,最终为语文的教学服务,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性。[5]   在《观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合课程时,应当意识到课文主题的可拓展性,从而紧紧贴合课文主题,令学生能够基于主题去了解和思考课文所体现的跨学科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助其通过自主观察和体验,感知跨学科整合下语文学习的乐趣。以观潮为例,海水的潮起潮落和地球自转、外部天体的引力干扰有关,在课后的资料中也有提及。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可以借助微课等讲解涨潮、落潮的原理以及钱塘江的地形等,让学生了解这种自然现象及特征,然后通过涨潮视频让学生直面观潮的盛况,感受“天下奇观”带来的视觉冲击,将原理、画面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感受语文的魅力,感受语言文字的强悍描述能力和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描述技巧。   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有利于跨学科整合教学策略的推进与实施。对此,教师应当多加   五、结语   跨学科整合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应当以发挥语文教学功能、突出语文学科教学价值为首要出发点,积极借助所跨学科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实现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让语文课堂发生结构性转变,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爱华.大语文:主题整合下的微课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4.   [2]孔祥云.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10):.   []黄瑾君.立足真实,多维链接——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路径例谈[J].湖南教育(D版),():24-25.   [4]白丽.“互联网+”视域下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12):-11.   [5]俎士军.提升教学活力,打造高效课堂——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探析[J].家长,(5):77-78.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tinga.com/mgjt/116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