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水浒传鲁智深擒的方腊,为何会被谣传为


《水浒传》鲁智深擒的方腊,为何会被谣传为武松擒方腊?

鲁智深

鲁智深

鲁智深原是渭州经略相公帐下的提辖,正直豪爽,好打抱不平,没有私心,即使是杀人也是为别人而杀,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为了帮助与他毫无关系的金翠莲父女。

北宋末年,宋徽宗荒淫无道,贪图享乐,生活奢靡,把江山社稷交于蔡京、童贯等奸佞小人之手。苛捐杂税和“花岗岩”运送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频发,这其中就包括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

为此他不得不逃亡江湖,后来在赵员外的张罗下,在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把鲁智深关在庙里打坐修行,哪里有机会帮助众生,于是引出了大闹五台山这一场,又是喝酒,又是吃狗肉,打倒了金刚,推翻了亭子,直闹得佛场众僧人“卷堂大散”。鲁智深看似犯戒的行为,其实是他对盲目修行的反抗。对于鲁智深的犯戒,作者只是让长老推荐去了东京大相国寺,在菜园子里做了一个菜头,说明作者是赞成鲁智深的修行方式的。

和犯淫戒的和尚裴如海相比,鲁智深的第一条优点是不贪色,这也正是整部书中所追求的道德规范。李贽对鲁智深的评价最高,他在容与堂刻《忠义水浒传》中评道:“此回文字(第四回)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若是那班闭眼合掌的和尚,决无成佛之理。何也?外面模样尽好看,佛性反无一些。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算来外面模样看不得人,济不得事,此假道学之所以可恶也欤!”“率性而行,不拘小节,方是成佛作祖根基”。

鲁智深最终上了梁山,征辽得胜路过五台山,宋江率众好汉参禅,对智真长老如是讲:“智深和尚与宋江做兄弟时,虽是杀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善心常在。”

《水浒传》全面展现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生活,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宗教话题。金圣叹把水浒人物按他的好恶定了级别,,因为他是梁山好汉中不多的侠客。一生侠义的鲁智深死后成了佛,成为梁山好汉中下场最好的人。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潘金莲开窗户改变中国历史的段子,大意是说:如果潘金莲不开窗户,就不会遇上西门庆,不遇上西门庆就不会出轨;不出轨就不会毒死武大郎,不毒死武大郎,武松就不会杀嫂报仇。武松不杀嫂报仇就不会被逼上梁山,武松不上梁山,方腊就不会被擒。而方腊不被擒就可夺取大宋江山,也就不会有靖康耻、金兵南下.....也不会有满清,就没有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那么,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虽然这只是段子,但也说明了很多人都是以为是武松擒了方腊。但在《水浒传》原著中,却并不是武松擒的方腊,而是鲁智深擒的方腊。五台山的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四句偈语,即写道:逢夏而擒,遇(方)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水浒传》中的原文更是写道:..却说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路而走,忙忙似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便望深山旷野,透岭穿林,脱了赭黄袍,丢去金花幞头,脱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扒山奔走,要逃性命。连夜退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草庵嵌在山凹里。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正是花和尚鲁智深。

那么,既然是鲁智深擒的方腊,为何在民间却谣传是武松擒的方腊?就连新旧两版《水浒传》电视剧,也都是武松擒的方腊。

而这其实是一种光环效应,在梁山将中,武松无疑是形象最为鲜明、也最有故事的一位。施耐庵就足足用了10个回目(《水浒传》早期版本只有一百回)来单写武松,可见施耐庵在武松身上的笔墨之重。论人物形象塑造,武松也是最为成功的,可以说武松是《水浒传》中毫无争议的男一号,而方腊却像书中的终结大BOSS。而在通常的影视剧中,消灭终结大BOSS这种出彩的事都是由男一号完成的。

虽然,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的戏份也很足,人物形象也较鲜明。但跟武松比起来,还是要弱了很多。故而,许多影视剧及民间艺术等,都把“擒方腊”这等美事给安插在武松身上。这跟《三国演义》中把“斩华雄”的事迹,给了关羽是如出一辙的。或许有人会替鲁智深叫屈,但鲁智深也终究还是小说中的人物。而正史中记载“擒方腊”的,却是南宋中兴名将韩世忠。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鲁智深擒方腊(也有的版本写的是武松独臂擒方腊)都是名著《水浒传》中的精彩章节,其实历史上这两件事却都另有其人,一个帝王一个名将。

图片来自网络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演义故事来源于后周太祖郭威。后周太祖郭威(年-年),字文仲,别名郭雀儿,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建立者(年—年在位),后传位给次子柴荣,奠定了赵匡胤统一天下的基础。

图片来自网络

话说,郭威十八岁时,泽潞节度使李继韬招募兵士,他去应招,李继韬见便收留他在身边做“牙兵”(藩帅的亲兵)。郭威长得很魁梧,勇力过人,年轻气盛好斗,喜欢赌博,又好喝酒,但也天生喜欢打抱不平。一天,郭威到街上闲逛,有一个屠户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点酒的郭威不服气来到了这个屠户跟前,让他割肉,然后找茬骂他,屠户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后终于忍不住,就扯开衣服用手指着肚子说:“有胆量你就照这儿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进了他的肚子,结果屠户一命呜呼,郭威被抓进了监狱,李继韬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又将他放了。

图片来自网络

而历史上真正擒方腊的则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名将——韩世忠。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北宋末年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重大的贡献。

图片来自网络

宣和二年,方腊造反,一时势大,江、浙震动,朝廷四处调兵,当时韩世忠在王渊帐下做一员偏将,跟随童贯剿灭方腊。为了早日剿除方腊,宋徽宗赵佶放话,“能得方腊首级者,授两镇节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宋军士气大振,方腊义军节节败退,韩世忠一路追赶,一直追到了睦州清溪峒。方腊躲在清溪峒的岩窟,追赶方腊的人很多,但都不知方腊藏在哪儿,大家只好搓手叹息。韩世忠艺高人胆大,不声不响,潜行溪谷,挺身仗戈,通过向野妇村夫问路,渡险数里,终于找到了方腊的巢穴,孤身杀入,格杀了数十人,活捉到了方腊。可惜其功劳最后还是被一个叫辛兴宗的宋将抢了去。

说到鲁智深最终听潮信而圆寂,我们还要先说起当初他的师傅送给他的四句偈语,那是在征辽大胜之后,他与宋江一起重上五台山拜见智真长老,那长老当时见到自己的徒弟来了,便说:此去一别数年,杀人放火不易!并在临别时送给他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而前两句都已经应验,分别是生擒夏侯成,单臂擒方腊,而这后两句还有一个故事,其实鲁智深不懂得什么是潮信,因为他是关西人,没有在杭州生活过,在六和寺出家之后,有一天,他听到外面似乎是战鼓咚咚作响,便拿起禅仗就往外跑,众僧看到他如此,不禁笑了,对他说:大师父,这不是战鼓,这是钱塘江的潮信!鲁智深听了大吃一惊,忙问:啥是潮信?!众僧解释道:今天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

鲁智深听了,想起师傅曾经说过的四句偈语,今日正当应验最后两句,而今天就该自己圆寂,于是便教人去叫宋公明哥哥前来,而等到众人前来时,他已然坐在椅子上驾鹤西去,而他在圆寂前,又有偈语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那么这几句偈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鲁智深自从投奔梁山之后,一生杀人无数,虽然杀的几乎都是恶人或者敌人,但是在他看来此罪也是非常深重,双手沾满了鲜血,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最后时刻却悟到,其实这就是真实的自己,不必太过执念,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可能自己就是上天安排来到这人世间去扫荡一切污垢的吧,所以才有了最后那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大彻大悟!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都读过不止一遍,但看电视剧版本的《水浒传》时,惊奇的发现梁山众将平定方腊时,最后将方腊抓获的竟然是武松,而不是原著里的鲁智深。那么,电视剧版为什么要改这一段情节呢?

首先,“武松单臂擒方腊”并不是电视剧的首创,在清末民国的很多戏曲中,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桥段,如鲁迅就曾在《谈金圣叹》一文中,写到:“所以《水浒传》纵然成了断尾巴蜻蜓,乡下人却还要看《武松独手擒方腊》这些戏。”另在影响力巨大的单田芳先生的评书中,方腊最后被擒,也是采用的这一情节。

其次,《水浒传》原著中对方腊被鲁智深擒获的描写极为简单,基本就是一句话就交代了。梁山征方腊,最后是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路而走,连夜跑了五座山头,结果饿惨了,去一座草庵中讨吃的,被鲁智深从松树后面一禅杖打翻,捆了起来。

原著中把方腊被擒写的这么简单,而且是鲁智深偷袭敲了方腊一闷棍,这简直是有损梁山英雄好汉的形象嘛。但电视剧中武松擒方腊可精彩了,武松先是被砍断了一条手臂,然后再与方腊一阵厮杀,最后强忍剧痛用单臂将方腊掐晕,这才成就了“单臂擒方腊”的美名。

所以,一则武松擒方腊有传统依据,二是能增加精彩程度,更好的提高收视率,于是电视剧版本就改了这一情节,将擒方腊的功劳归于行者武松之下。当然,实际历史上方腊被擒与武松和鲁智深都没有关系,而是被抗金名将韩世忠俘虏的。

我们对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的了解大多来自施耐庵的《水浒传》,《水浒传》中说宋江被招安后率军攻打方腊,为平定方腊起义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对于方腊的死,民间广为流传的版本是“武松独臂擒方腊”,《水浒传》电视剧中也是这种情节设计,但《水浒传》原著中,生擒方腊的是花和尚鲁智深,并非武松。

《宋史》中的说法则是方腊实为韩世忠所俘获。宣处二年,方腊谋反,声势浩大,势头强劲,扬言十年内推翻宋朝。朝廷调兵赶赴浙江平乱,韩世忠也随军征讨方腊,但那时,他还只是个小小的偏将。在睦州清溪洞之战中,方腊军溃败,方腊率残部躲进隐秘的岩屋,不肯出来。各路大将束手无策,而唯有韩世忠急中生智,下山寻来当地百姓,帮忙找到了入洞路径,然后还挺身而出,以身试险,亲自从暗路直捣方腊老穴,将方腊从洞中赶出。恰好此时,忠州防御史辛兴宗带领军队在洞口擒住了方腊,并将擒方腊之功据为己有。韩世忠官微言轻,又性格憨厚隐忍,于是也就没与辛兴宗争功。

一个是广为人知的小说演绎,一个是记载详实的官方正史,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笔者认为更可信的应该是《折可存墓志铭》上的说法。《折可存墓志铭》顾名思义是记录北宋将领折可存生平的墓志铭,出土于年,是现存非常重要、可靠的宋代史料。《墓志铭》清楚地说明了折可存作为童贯亲信,奉旨讨伐农民起义军,他不仅歼灭了方腊起义军,俘获了方腊,而且几天后又擒获了宋江。由此亦可见,宋江不可能在归降后参与过征讨方腊,因为那时,宋江也正在与朝廷做最后的抵抗。

《宋史》虽是正史,但毕竟是后朝修史,成书于元末至正五年(年),与北宋末年相差了几百年,很可能是为了凸显韩世忠的智勇双全而杜撰的情节。而《折可存墓志铭》则是由宋朝人范圭所写,是当代修史,拿到的那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自然要高很多。而且折可存死的时候,韩世忠那可还活着好好的,并已经成了大宋名将,抗击金兵的主力,再怎么为了吹捧死者,应该也不会把韩世忠的功绩写在折可存的墓志铭上。综上所述,笔者偏向于认为擒方腊的是折可存而非武松或鲁智深,也不是韩世忠。

书中第一百一十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

却说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路而走,便望深山旷野,透岭穿林,脱了赭黄袍,丢去金花啐头,脱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爬山奔走,要逃性命。连夜退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草,嵌在山凹里。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内寻讨些饭吃,只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

事实上,此前在水浒英雄受招安征讨辽国得胜而归,路过五台山时,宋江、鲁智深等上山参拜智真长老,长老唤过鲁智深:此去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与汝四句偈语,终身受用。偈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而这几句偈语在鲁智深身上也一一应验,在生擒方腊之后,因至钱塘江附近,听到潮声而坐化,最终能够得成正果。应该说鲁智深是《水浒》的灵魂人物,所有的精彩因他的拳打镇关西开始,至生擒方腊而终结。

看过《射雕英雄传》都知道里面有个裘千仞,他是铁掌帮的帮主,裘千仞的上一任帮主叫上官剑南,上官剑南的原本是朝廷军人,他的上司就是韩世忠。

上官剑南是虚构的历史人物,而韩世忠却是真实人物,他跟岳飞一起作战,后来岳飞所作的《武穆遗书》被韩世忠的部下上官剑南所得,他带入铁掌帮五指峰内,被郭靖和黄蓉所得。

《武穆遗书》是岳飞的兵书,不过这部兵书应该也是虚构和传说,真实中并没有记载,但不管怎么样,韩世忠是真正存在,而且他才是生擒方腊的好汉。

根据《宋史·韩世忠传》的记载:“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

韩世忠擒住方腊这一史实,很多就被人抢走了,当时韩世忠是折可存的部下,在折可存的墓志铭中,明确写着擒方腊的功劳,但当时他是统帅,按理说不可能冲在前线去作战,所以真正的执行人,应该是韩世忠。

后来经过《水浒传》的加工,方腊被擒彻底跟韩世忠没关系了,小说中是这样写的:“方腊兵败后逃到一处山凹里,却待正要去茅内寻讨些饭吃,只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

在《水浒传》中方腊是被鲁智深所擒,在但民间传说中,又是另一个版本,据说是“武松单臂擒方腊”,连鲁智深也没份了,但这些都是小说传说,真正擒方腊的,实际上是韩世忠。

小说的传播力往往比正史更广,如今你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历史上是谁生擒方腊的?可能有40%的人说是武松,有40%的人说是鲁智深,还有9%的人不知道,只有1%的人会说是韩世忠吧。

鲁智深

鲁智深

《水浒传》鲁智深擒的方腊,为何会被谣传为武松擒方腊?

《水浒传》鲁智深擒的方腊,为何会被谣传为武松擒方腊?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tinga.com/mgly/118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