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孟子动心与不动心之间传统文化发微


白癜风什么症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9/5885336.html

公孙丑再次向孟子请教:“老师,假如您做了齐国的卿相,实行您的理想推行仁政,使齐国称王于天下,到那个时候你会不会动心呢?”

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不会,我四十岁时已经不动心了。”

孟子所说的不动心,历来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一个焦点,我们现在不从理论的角度来阐释,只是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同样是四十岁,孔子曾经说“四十而不惑”,孟子也说“不动心”。“四十不惑”一般理解就是对立身处世的原则更加坚定,不会受外界诱惑而改变;“不动心”是说不受外界功名利禄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言行。如此看来“不动心”与“不惑”有相通之处。

孔子到了七十岁,又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另一番景象。以我们对“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认为孔老夫子是动心了,而且还动得很厉害,想怎么动就怎么动。但要注意“不逾矩”三个字,就是说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礼法范围内,在合理合法的法理范围内的动心。

以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普通人大多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知错而改不过,知善而学不来,如果真能说到做到,达到从善如流的地步,可真是不容易,这就需要修养的功夫。我们现在所说的“拖延症”就是“从心所欲”的反面,就是“知行合一”的反面。

“不动心”确实难,但是“从心所欲”的动心更难。

什么是不动心呢?

孟子所说的不动心,是在取得功名富贵,对国家、人民有了贡献之后,自己还能保持没有成功时的心态,没有骄傲自大、也没有颐指气使,还是那样平易近人、一心求进步的状态。这也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大英雄本色。这是对待外界事物的一种态度,也是得意而不忘形的修养。

如何做到不动心的修养呢?

孟子认为要“守约”,简单来说就是心理、行为上有所坚守而毫不动摇。以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意志坚定,性情专一。

小猫钓鱼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那只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最终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那时的我们都觉得是小猫贪玩、不专心才一无所获。其实现在想想,那只小猫真是聪明,它一边钓鱼,一边又去寻找其他收获。它的失败在于贪婪,在于能力有限而欲望无穷。

小猫也代表了成人世界里的精明人,他们一面立足于本职保障基本收入,一方面又做兼职获取额外收益,既要熊掌又要鱼儿,这不是欲望太大,聪明太多了吗?(当然为生活所迫被逼无奈者,我们该为他们的自强不息鼓掌,不在此论。)

有的人确实有能力,可以兼顾,历史上不缺乏这样的人才,我们身边也能看到。但是能开创还要能守成,会赚钱还要能守住钱,开源节流才能致富。能力可以开创局面,厚德才能保全所得。古人云“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这三种情况是很危险的,一定注意,免得如《红楼梦》中王熙凤一样“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又说“艺多不养家”,这是告诫我们博是基础和出发点,专才是目的和落脚点。现在所说的“剩者为王”和“工匠精神”,就是强调“不动心”的修养,要专一、深耕,必须要下苦功夫,花大力气,一门深入精益求精,才能获得世人的认可。这就是让我们不动心,坚持下去,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这个时代不缺的是聪明人,最缺的是“不动心”“死心眼儿”的笨人。只有一等一的聪明人和最笨的人才能不动心,才能始终如一,这也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无论是谁,不管什么行业,只有付出“不动心”的坚持和执着,才有“从心所欲”的自在和潇洒。这“从心所欲”也包括了“财务自由”在内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tinga.com/mgly/118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