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鱼石斧图》作为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的代表,被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老师在讲解中国艺术史时仅仅是蜻蜓点水式地将《鹤鱼石斧图》罗列一下而已。这样讲课,不但不能体现艺术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也没有体现历史素养教育的价值,更不能提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历史教师可以这样尝试:
鹤鱼石斧彩陶缸,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经专家用碳十四测定,它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年左右的历史。
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著名远古史专家严文明认为:画有《鹤鱼石斧图》的陶缸应当是该部落的酋长——多半是对建立联盟有功的第一任酋长的瓮棺。在酋长的瓮棺上画白鹤衔鱼,决不单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给酋长在天国玩赏。这两种动物应该都是图腾,白鹤是死者本人所属氏族及部落的图腾,鲢鱼则是敌对氏族及部落的图腾。这位酋长生前必定是英武善战的,他曾高举那作为权力标志的大石斧,率领白鹤氏族和本联盟的人民,同鲢鱼氏族进行殊死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时的画师极尽渲染之能事,把画幅设计得尽可能的大,选用了最强的对比颜色。他把白鹤画得雄壮有力,气势高昂,用来歌颂本族人民的胜利;他把鲢鱼画得奄奄一息,俯首就擒,用来形容敌方的惨败。为了强调这场战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他加意描绘了最能代表其身份和权威的大石斧,从而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画。
不过,对于鹳鱼石斧图上表现的鹳、鱼、斧形象的释读,多年来也颇有争论。有人认为鸟形是鹭不是鹳,也有人认为斧是表现权力的石钺;有人认为全图是当时农耕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人结合考古学文化、古代神话传说以及商周青铜铭文进行考察,认为该图表现了当时仰韶文化中以鸟为图腾的部落和以鱼为图腾的部落的生死战争,进一步认为这就是传说中黄帝与炎帝之战的史实,而石斧则是黄帝部落联盟中所有部落共有的族徽和统一的标志。
无论如何,在绘画史上,这幅《鹳鱼石斧图》不仅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已经具备了中国画的基本画法,应当是中国画的雏形,而且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它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史前绘画艺术家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想。
经过这样一番讲解,固然显得有些啰里啰嗦,但这样的课堂绝对是学生喜爱的课堂,绝对是有历史味的课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tinga.com/mgdl/11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