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空气格外的清新,和女儿一起走在环城河公园的石板桥上,欣赏着“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在这美好的时光中,此情此景,问起女儿,有关荷的诗词能说上多少呢?
女儿顺口答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看来南宋诗人杨万里《小池》里的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多年之久,早已成为经典,深入人心。
女儿盯着水中刚刚露出水面的荷尖和荷包,反问道:怎么没看到蜻蜓立在上头呢?
蜻蜓去哪儿了?
是啊,蜻蜓呢?
我们曾经多么熟悉的场景到哪儿去了呢?当我们再让孩子们背诵这首传诵了多年古诗的时候,又怎么告诉孩子们蜻蜓哪里去了呢?
童年记忆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场景
一、蜻蜓的前世今生
顺着女儿提出的这个问题,不妨给女儿科普一下蜻蜓的有关知识。
我问女儿,你知道蜻蜓是怎么样的一种小动物吗?
女儿茫然的摇了摇头,只是不敢肯定的说它是一种昆虫吧?
这也难怪孩子,因为在生活中,蜻蜓漫天飞舞的场景的确很少了,不像小农庄小时候,黄昏时分的乡村,袅袅的炊烟,一些年龄稍大的老人叼着旱烟袋,坐在墙角边,吧嗒吧嗒的尽情的享受着一天农忙结束后的清闲,小孩子们则挥舞着扫帚,忘怀的逮着蜻蜓,老人们看着孩子们玩的那样嗨的样子,会心的微笑着,仿佛又穿越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童年记忆里黄昏时分漫天飞舞捕食蚊子的蜻蜓
为什么黄昏时分蜻蜓会成群结队的飞舞在天空中呢?
因为蜻蜓的食物是蚊子和苍蝇,还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小昆虫,所以蜻蜓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绝对的益虫,为什么蜻蜓喜欢在黄昏时分集群飞舞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蜻蜓在帮我们“抓蚊子”。
别小瞧这小小的蜻蜓,它在昆虫界中至少拥有两个单项第一的头衔:
它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像两个凸起的大球占据着蜻蜓的大半个头部,而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上下左右前后都可以辨别物体的视力组织,所以,它可以准确而又快速捕捉到空中飞行的蚊子和苍蝇等一些有害的昆虫。人类制造的仿生照相机就是根据蜻蜓的眼睛设计生产出来的。
蜻蜓强大的眼睛
它是世界上翅膀最像似飞机的昆虫。蜻蜓的飞行能力在昆虫界中是绝对的翘楚,是当之无愧的人类飞机的翻版。无论是空中飞舞的蜻蜓,还是立在荷尖上的蜻蜓更像是一架架人类制造的微型直升机。
那么蜻蜓在生理行为方面有哪些特点呢?
蜻蜓是一种需要经过幼虫(叫做水虿)和成虫(蜻蜓)的两个生命阶段的昆虫,由于蜻蜓在世界范围有记录可以查证的种类有多种,所以幼虫的生长期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大约在2~5年的期间内,幼虫在生长阶段大概需要蜕皮10余次,才能蜕变为成虫,从而展翅飞舞。
可能现在的小朋友们不知道吧?蜻蜓漫长的幼虫期是在水中度过的,一般需要在水生物比较丰富水流又比较平缓或是保持静止的江河湖泊与池塘生存。
蜻蜓的产卵方式也是比较独特的,当成熟后的蜻蜓交配后,雌蜻蜓即行产卵,它会轻轻的飞舞在水面上,以“蜻蜓点水”的方式,颤抖着自己的身体,将腹中的卵子产在水中,蜻蜓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的延续。
蜻蜓的幼虫-水虿
二、蜻蜓去哪儿啦?
那盘旋于人类的头顶,可谓是与人类最为亲近的蜻蜓为什么不见了呢?
那立在荷尖上,娇美的身姿与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场景,以至于南宋诗人杨万里激情创作的《小池》里的情景为什么不见了呢?
近现代杰出的美术家朱宣咸以此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里的场景是否会成为人们脑海中的一种永恒的记忆呢?
女儿聚精会神的听着我的描述,用一种非常期待的眼光,在等待答案的揭晓。
水虿最后一次的蜕变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蜻蜓要经过2~5年的漫长的在水中生活的幼虫阶段,危机主要就是在这漫长的2~5年间产生的。
工厂排出的污水流入江河湖泊池塘,导致一部分蜻蜓的幼虫水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池塘季节性的干涸让蜻蜓的幼虫水虿夭折在了成长的路上;
一些水域成了养殖鸭鹅的场所,蜻蜓的幼虫水虿成了鸭鹅的腹中餐。
另外就是,幼虫水虿好不容易通过层层的险阻蜕变成了蜻蜓,由于人类过度的使用农药,使一些蜻蜓误食了中毒的食物,导致自己也染毒身亡。
自然界中动物种类的越来越多的减少与消亡,除了宇宙自身的变化外,更多的是人类的快速繁衍与增长,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过度扩张与破坏,从而使越来越多的生物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与破坏,最终导致这些动物的减少,甚至消亡。
像一架微型直升机停靠在荷尖上的蜻蜓
不知道这是人类的喜悦,还是人类的悲哀呢?
这些小动物的命运也许就是人类未来的命运吧!
当我们面对孩子们读着书本上传诵百年,甚至千年的诗歌场景发出疑惑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穿越我们的童年时光去诠释诗歌的场景。
当我们这一代人渐渐的老去之时,我们的孩子的孩子再向我们的孩子发出疑惑的时候,他们又将如何去诠释诗歌的场景呢?
朋友们,在您的印象里,只能靠穿越记忆来描述的物种还有哪些呢?
当我们对这些记忆怀念的同时,共同的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环境吧!别让我们对下一代的科普教育仅仅只能停留在书本上,更别让我们的下一代发出“乡村黄昏蚊子群里‘豪横’的蜻蜓去哪儿啦?荷花前空留少年身影”的无限感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tinga.com/mgdl/11709.html